實時發(fā)布天互官方新聞和媒體報道,了解天互最新動態(tài)
1983年,太陽電腦(Sun Microsystems)提出“網(wǎng)絡是電腦”(“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”),2006年3月,亞馬遜(Amazon)推出彈性計算云(Elastic Compute Cloud;EC2)服務。
2006年8月9日,Google首席執(zhí)行官埃里克·施密特(Eric Schmidt)在搜索引擎大會(SES San Jose 2006)首次提出“云計算”(Cloud Computing)的概念。Google“云端計算”源于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·比希利亞所做的“Google 101”項目。
2007年10月,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,包括卡內(nèi)基梅隆大學、麻省理工學院、斯坦福大學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,推廣云計算的計劃,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,并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持(包括數(shù)百臺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服務器,這些計算平臺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,支持包括Linux、Xen、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臺)。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(wǎng)絡開發(fā)各項以大規(guī)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。
2008年1月30日,Google宣布在臺灣啟動“云計算學術計劃”,將與臺灣臺大、交大等學校合作,將這種先進的大規(guī)模、快速將云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。
2008年2月1日,IBM(NYSE: IBM)宣布將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(chǎn)業(yè)園為中國的軟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云計算中心(Cloud Computing Center)。
2008年7月29日,雅虎、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、德國和新加坡的聯(lián)合研究計劃,推出云計算研究測試床,推進云計算。該計劃要與合作伙伴創(chuàng)建6個數(shù)據(jù)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臺,每個數(shù)據(jù)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。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(fā)展管理局、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、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賓分校、英特爾研究院、惠普實驗室和雅虎。
2008年8月3日,美國專利商標局網(wǎng)站信息顯示,戴爾正在申請“云計算”(Cloud Computing)商標,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。
2010年3月5日,Novell與云安全聯(lián)盟(CSA)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,名為“可信任云計算計劃(Trusted Cloud Initiative)”。
2010年7月,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、AMD、Intel、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“OpenStack”開放源代碼計劃,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;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.04版本中。
2011年2月,思科系統(tǒng)正式加入OpenStack,重點研制OpenStack的網(wǎng)絡服務。云服務器租用公司小編為您分享。